8月16日上午,大城縣權村鎮驀門村的大街上格外熱鬧,村民們帶著一摞摞蒲墊前來交貨。收購人蘇建偉仔細驗收、評定質級,將村民們辛勤編織的勞動成果換成嶄新的鈔票。
說起蒲墊,人們常先想到蒲團,是上世紀50-70年代常坐的器物,用蒲草、麥秸草或玉米皮編織而成。隨著社會不斷發展,蒲團漸漸淡出人們的生活,成為老年人的鄉愁記憶。然而就是坐墊、餐墊、杯墊、地毯等草編制品,卻深受國外市場青睞。
臧屯鎮九間房村的蘇建偉看到商機果斷轉行,于2018年成立公司經營蒲墊編織和貿易,并帶動臧屯、權村、里坦等鎮域200多農戶從事編織活動,成為農村閑置勞動力增收的新途徑。“村民們每月平均編織各類制品大約60萬個,大部分出口美洲、歐洲十幾個國家,年利潤可達30多萬元。”蘇建偉介紹說。
關家務村的馮秀云今年62歲了,每天做完家務活就一心投入蒲墊編織,一天能編20多張,收入60多元。馮秀云從做閨女的時候就編蒲墊,停了20多年后又于年前拾掇起這活兒,“喜歡這手藝,也能掙些零花錢,閑不住啊,不編手還癢癢呢!”
在驀門村,院落中、樹蔭下、門庭里,村民們有說有笑,一起編織著蒲墊,一邊聊著家常,一邊看誰編得漂亮、誰編得質量好。大家笑嘻嘻地說:“以前農閑沒事做,現在一年四季有活干,家家戶戶比著編織賺錢,日子更有奔頭了。”
蘇建偉定期到村里收購蒲墊,讓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。“只要質量合格,我們應收盡收,和鄉親們一起往好日子奔。”蘇建偉說,下一步,計劃再擴大規模,創新技術,實行標準化生產,把蒲墊編織做成富民產業,將傳統手工藝傳承發揚下去。(記者 劉玉靜 通訊員 張藝典 鄧建民)